十九大两场集体采访,“抢”到三个提问机会,行业报这次老赞了!
点蓝字关注我
导读
10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场集体采访活动中,共有19名中外记者向代表提问19次。其中,中国行业报协会三家会员单位——《中国消费者报》《中国冶金报》《中国质量报》三位记者分别“抢到”一次提问机会,占比近16%。
与一同参会的央媒和国外媒体相比,行业报显然不占优势。10月19日,《传媒茶话会》连夜对话了三位记者,和您分享他们“抢”到提问机会的妙招儿。
1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冯松龄:
反复打磨,用100%的努力争夺1%的提问机会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冯松龄提问 图片来源:人民网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场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活动主题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第一次参与党代会报道的《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冯松龄参加了这次集体采访活动。
为了提高自己获得提问机会的可能性,冯松龄早早进入会场,选准第二排的位置。他的左前方是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王宁。“在王宁老师的后面,蹭蹭镜头,或许能有获得提问的机会。”冯松龄告诉《传媒茶话会》,这是他的一个“小聪明”。
从第一次提问到最后一次提问机会,每一次,冯松龄都踊跃地举手,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主持人,“在名记的后面,还这么积极,主持人一定会注意到,就算这次不叫,下一次也可能叫我,几次和主持人眼神交汇,我心跳速度都会加快。”冯松龄告诉《传媒茶话会》。
果然,在党建杂志党建网记者提问结束后,主持人决定临时增加一个提问机会。“她目光扫到我的时候,我就激动一下。来来回回,最后她停了下来。”和《传媒茶话会》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冯松林的声音还在微微颤抖,激动兴奋犹在。
“这位小伙儿非常积极,我们把最后一次提问机会给他。”冯松龄回忆说,当听到主持人这句话时,自己的脑子“嗡”的一下,一片空白。
“工作人员微笑着把话筒递给了我,我接过话筒,所有人盯着我,主持人看着我,所有代表看着我,央视的镜头对准了我,前排的记者扭来头,那一瞬间,我感到我比主持人还紧张。”冯松龄告诉《传媒茶话会》。
“谢谢主持人。人人都是消费者,我是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我的问题是……”由于太紧张,冯松龄原本准备的问题前半部分没读,只读了重要的一部分:十九大以后如何进一步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治建设,营造放心消费的环境?
提问结束坐下后,冯松龄故作镇定地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但说实话,党代表说了什么我没太听进去,因为实在是太激动太紧张了。”冯松龄告诉《传媒茶话会》。
“在业务上,社里平时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上会之前,我们整个报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主编室主任和社领导更是多次和我谈话,一起商定并反复修改提问的问题。我知道这次机会不论对于报社还是对于我个人都很难得,必须尽全力争取”。冯松龄告诉《传媒茶话会》。
“《中国消费者报》是代表13亿消费者向代表提问,要紧扣大会主题提出消费者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这是我们行业报最突出的特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回应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方对我们的关注,也才能赢得大会的关注。我们为做好十九大报道,提前进行全社总动员,并总结两会采访报道成功经验、全力以赴制订报道方案、策划报道选题。”中国消费者报社长朱剑桥告诉《传媒茶话会》。
“同行或许认为我很幸运,其实幸运的背后是我们以100%的努力去争取1%的可能性,没有机会就去创造机会!”冯松龄告诉《传媒茶话会》。
采访结束后,冯松龄在朋友圈发了个状态,他写到:“那一瞬间,我觉得主持人龚艳春好漂亮,真的。” 点赞的超过150人。
2
《中国质量报》记者何可:
一直举手,用真诚打动主持人
《中国质量报》记者何可提问 图片来源:人民网
“会后一堆人问我,抢到提问机会有什么窍门吗?我说,我是用真诚打动了主持人。”《中国质量报记者》何可笑着告诉《传媒茶话会》。
10月19日19:00,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楼新闻发布厅举办主题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集体采访。在这场集体采访中,有1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而提问机会只有8个,何可凭借这一种韧劲儿成为了幸运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中要求,为了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个问题提给苗部长,请您谈一下,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如何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谢谢。”当一口气提完问题,何可心中悬着的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为了争取向代表提问的机会,何可很早就来到了会场,选中了第二排中间左手第一个座位,“这里离主持人比较近”。
发布会开始后,每一次提问机会,何可都竭力把手举得最高,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可抢到了整场集体采访的最后一个提问机会。
“行业报媒体是一个非常垂直的领域,要求做到非常专业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行业自身和习总书记向大会做的报告以及新闻发布会的主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何可告诉《传媒茶话会》,与其他综合类媒体相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主题和质量报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因此,要想提问问到点子上,就必须动一番脑子。
十九大报告出来后,何可在报告中寻找总书记关于质量的重要论述,再寻找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契合点,这样的问题才能既符合集体采访的主题又体现《中国质量报》的专业特色。
“面对集体采访活动,每位记者获得提问机会的几率都是一样的,这时候就看谁更锲而不舍,更竭尽全力。”何可告诉《传媒茶话会》。
3
《中国冶金报》记者何惠平:
精心准备,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中国冶金报》记者何惠平提问 图片来源:人民网
10月19日19:00,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集体采访活动上,《中国冶金报》记者何惠平获得了宝贵的提问机会:
“请问,我国钢铁工业经过“三去一降一补”,尤其是经过化解过剩产能的洗礼之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主要任务又是什么?请苗圩部长回答。”
何惠平告诉《传媒茶话会》,按照发布会的要求,每位记者在提问之前都需要先说明自己所在单位,由于太激动,还是在主持人的提醒下,她才补上了介绍。
“从得知自己要参加十九大新闻报道并有机会向代表们提问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为这一刻准备着!”电话那头的《中国冶金报》记者何惠平依旧难以掩饰自己激动的心情。她告诉《传媒茶话会》,采访一结束她就开始写稿,现在觉得“像做了一场梦”。
激动和幸运的背后是精心的准备。
10月18日,习总书记向大会作了报告后,中国冶金报社组织编辑记者集体进行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向大会作的报告提到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依据报告,何惠平在“抢”到发言机会后,结合钢铁工业“三去一降一补”和化解过剩产能,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提出了钢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主要任务又是什么?”的问题。
“立足本行业,结合十九大报告,才能提出有前瞻性和参考性的问题。”何惠平向《传媒茶话会》表示。
作为上会记者,何惠平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在十九大召开的几个月前,她就开始系统地学习自十八大以来钢铁行业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绩;学习习总书记关于钢铁行业的重要讲话;学习5年来针对本行业的相关政策;了解本行业的每一位企业家代表以及各家企业的情况……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与央媒、外媒同台竞争,我们要想以小搏大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问机会难得,把握机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更加重要。”何惠平告诉《传媒茶话会》。
总编辑点评:
在中外媒体众多的大会报道中抢到提问机会,这是无数记者的夙愿。三位行业报记者“抢”到提问机会,幸运是表象,努力是根本。
会场早早占位蹭“名记”的小策划,一而再再而三高高举手的执着,主持人“这位小伙儿非常积极”的评价,这些都证明了结果与幸运无关。被点名后,结合十九大报告与行业特性提出无数次推敲过的问题,挖掘出高价值信息,更与“幸运”无关。
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从来不会有从天而降的好运。
所谓幸运,不过是在特定时间点对你努力付出的回报。
努力工作,做好每次报道,写好每篇稿件,敬畏职业,敬畏受众,提问机会就在下一场发布会等着你。
《传媒茶话会》总编辑宫佳奇
近期热门文章
5.经济适用型中央厨房怎么建?这家66岁的中央大报是这么做的!